又是一年毕业季。由于疫情的缘故,这届毕业生只能遗憾地在网络上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四年前的今天,我在北邮本部参加了毕业典礼,宣告了我的四年大学生涯正式告一段落。

时光飞逝,直至今日,大学毕业之后又过了四年。回望大学生活,感慨良多。
大学之于我来说可以算是人生中最自由自在的一段时光。有一定的方向又没有太多的压力,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多机会去做“无用功”,探索很多毕业之后就与自己再无关系的领域。可以说,这是一段塑造自己、雕刻自己的好时光。
我的大学课程设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广泛:除了基础课以外,专业课包括了计算机、通信、商科管理学、法学等方向。也是因为这样,就出现了我一边写论文论证怎么从法律上保护公民隐私打击犯罪,一边又在冥思苦想通过技术和商业手段获取用户信息的搞笑经历。
除了课程涉猎广泛以外,我的大学生涯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专业课绝大部分是由英国的老师们来授课的。可以说从大学开始,我的专业知识几乎都是原生英文输入,我也大量用英文输出了很多论文、报告和演讲(尤其是商科课程和法学课程)。

然而当我现在回望整个大学生涯,最影响深远的收获好像并不是专业知识或是语言技能,而是以下三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能力一:自主学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比中学时要发散,更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我大学的时候还多了一层困难,就是语言的障碍。尤其是刚开始英国老师们来上课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口音和语速都很难适应,除了老师念PPT的部分以外好像就听不懂太多其它的了。后来语言适应得好一些之后课程难度又上来了,有时候上课听讲很认真但是脑子真的跟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自学能力简直就是逼出来的。我记得那时候有几门比较难的课,每节课之前我都预习,上课的时候狂记笔记,也不管听没听懂都先记下来,然后课后再看教材、查资料,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扣。扣的最成功的应该是《西方法律基础》这门课,花了大量的时间查阅了各种判例和解释,最后考试居然得了满分。虽然我现在的工作内容与法学相去甚远,但是很多当时自学的内容我还印象深刻。

自学的能力除了带给我知识和技能,还给了我很多信心。当我经历过几次通过自学成功解决问题的情况之后,我就形成了一种信心的正向反馈:虽然我不会的东西有很多,但是只要给我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我都是可以掌握的。
自学的能力和自学的信心在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工作,并不总是让人在自己感觉安全熟悉的领域,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果没有快速自学的能力和信心,当面对这种工作内容的时候,恐怕我就会退缩了。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信心,对于未知的东西就不会感到恐惧害怕,也就有了可以无限延展的知识空间和可以适应变化的技能树。

能力二:理性分析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理科生当中最好的文科生”,不管是看书还是写文章,都属于浪漫情怀和文艺气息比较浓的类型。然而大学学习编程的过程为我引入了新的思维模式。
学过编程的童鞋们都知道,写代码其实在整个软件工程中处于比较靠后的部分,而在开始写代码之前对于问题的分析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说原来我更倾向于“感受”某些事,学习编程则要求我“拆解”某些事。
一开始我对于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显得很笨拙,有些不适应。但是当我把现实世界中的事情拆解成一行行代码,又把一行行代码组合在一起,实现了影响现实世界的功能时,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编程虽然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过程,其设计原则和思维方式是有一种美感和哲学的意味在里面的。比如我在学习Java时,“面向对象”思想让我体会到了所谓的“编程之美”。再比如编程中普遍会用到的“模块化思维”,就可以迁移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来应用。
所以说理性分析所带来的不一定是冷冰冰的结论,反而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对世间万物体察入微,然后发现它们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是相连相通的。
如今的我虽然没有走上秃头(程序员)之路,但是当我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都会习惯性地先做拆解分步的动作;我的写作风格除了情感充沛的叙事抒情以外,也多了很多理性评论科学分析的部分。这些都是大学时期所带给我的影响。

能力三:团队协作
在大学的前两年,我们的课程作业基本都是自由组队,我和几个同学总会在一个组。我们从不拖沓,成绩也好,更没有free rider(没贡献还蹭成绩的人),大家合作特别愉快,可谓是小组作业的“黄金团队”。
然而到了大三,我们的课程分组竟然变成了全年级随机分组。这让当时的我非常抗拒和紧张,因为我深知和不靠谱的组员一起做事的痛苦。另外团队协作是需要互相了解和磨合的,全年级随机分组意味着很可能要和根本不认识的人一起合作,这让我感觉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带着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恐惧,我被迫开始了真正的“团队协作试炼”。
不出所料,随机分到的组员中确有合不来、看不上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从没想过随机分组也能为我带来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如果没有随机分组,我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结识彼此。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与陌生人合作”这件事情放松了许多。每次随机分组感觉就像是打开一颗新的扭蛋,我甚至还有一些些期待。
不仅如此,我慢慢地对于刚认识的组员们也可以抱持一种开放合作而不是抗拒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的转变在我看来很重要,因为这使我与更多的人快速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建立起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彼此就会更多地互相理解、互相协调,大家合作起来哪怕算不上愉快至少也是和谐的。
现在想想,我非常感谢大学的课程安排可以强迫我走出我的舒适区,让我明白真正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不是和最强的、最好的、最合得来的人一起做事,而是能够在不确定性下依然保持专业的合作态度和稳定的合作质量。

前一阵子毛不易出了一首跟毕业相关的歌,叫《入海》,我听完挺有感触的。其中有段歌词是这样的:
时间会回答成长 / 成长会回答梦想
梦想会回答生活 / 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样
海洋会回答江湖 / 江湖会回答河流
河流会回答浪潮 / 一起跃入人海
回望自己的大学四年,虽然自由自在潜力无限,但其实并非潇洒自如无忧无虑。那时候有很多来自当下的挑战,也有很多对于未来的迷茫。我也曾一遍一遍地想为什么要这样,也曾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要去哪儿。

所幸不管是不安还是焦虑,当年的自己并没有踌躇不前。慢慢向前走着,我发现周围的风景开始变幻,障眼的迷雾慢慢消散。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自己。
又到了毕业季,有点儿感慨自己原来离大学生活已经那么遥远。但是想想从那时一路走来的自己,又觉得有点儿感动。带着大学四年时光赠予我的知识和能力,我走到了今天,成了个还不错的样子,没有辜负当年努力的自己。

人生征程还在继续,屠龙少年手持利剑,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模样。不骄不躁,不疾不徐,争强不好胜,柔韧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