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2020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
2016年8月,也是在这样炎热的盛夏,我来到了美国。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2020年7月,我将结束在美国的四年生活,正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国其实是在今年一月疫情爆发之前就决定了的,再加上一直在恶化的美国疫情和工作上的安排,我对自己“今年回国”这一重大决定有一种“冥冥天注定”的感觉。
在美国的四年,是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回头看看,自己收获了一个硕士学位、收获了几年工作经验、还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成长。
临行之时,想记录总结的有很多,比如在美国的生活、见闻、感想等等。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会重点谈谈美国给我带来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改变。
Part 1
多元化与复杂性
就像大家知道的,相比中国这种单一民族(不是指56个民族的“民族”,而是指国族认同上普遍的“中华民族”)国家,美国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
我们最常听到的比喻就是“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且不说美国是否真的“融合”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至少来自不同种族、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共存,确实是事实。除了种族和文化,美国在审美、生活习惯、对各种事情的言论和立场等等方面,都是非常多元化的。
应该说,“多元化”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政治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在大学,亚裔的考试分数要比非裔高很多才能被录取,就是因为学校要保证学生种族的多元化。再比如,江湖传闻女程序员比男程序员更好找工作,就是因为工作单位要保持性别的多元化。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行为是否真的合理,“多元化”的存在确实是增加了我们了解事物、认知事物的复杂性。有一些我们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别人就会觉得不能理解;而有一些别人非常看重的事情,我们可能也会觉得不以为意。
正是基于这种多元化和复杂性,我其实很赞同美国人经常讲的“Don’t judge(别评价别人)”。因为大家的背景、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可能非常不同,以己度人地去评价别人其实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
其实中国人由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相较美国人来说往往更为密切,就比较容易出现轻易评价别人或是过度干涉别人的行为。另外也时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争论,双方往往源于不同的背景,而这则导致了双方对事情有着不同的认知,且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所以,我非常认同这种don’t judge的说法,并经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多元化(哪怕不认同),要更open-minded(思想开放)一些。在不了解别人的经历和想法之前,别轻易评价别人,更别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虽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话多 :P)。
另外,因为这种多元化带来的复杂性,我在对事物得出结论或确立观点和立场时,变得比以前谨慎很多。因为我总担心我了解的不是事情的全貌,我也怕我因为偏听而变得越来越偏颇。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被和谐后,我在想些什么》一文中写到的:尽管我的立场是有明确偏向的,我却不希望我的视野是偏听的。“实事求是,兼听则明”,是我希望自己在看待问题时能尽量做到的。
Part 2
从城市到乡村
作为一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学毕业前都没离开过北京的人,我在来美国前对我未来生活的预想,一直都只有“生活在大都市的中心城区”这一个选项。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或者是一线城市的郊区,这些从来不在我的预想当中。
了解美国的人都知道,其实美国像是纽约、芝加哥这样繁华现代的大都市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是住在郊外或是乡下的大house(独栋别墅)里。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一个房子一个院子一个车库,加上一家人和一只宠物,是美国家庭比较常见的配置。
记得我来美国的第一年就住在了这样的house里,看到邻居家经常在院子里种花种草搞搞园艺,或是建个泳池烤个肉开个party。有孩子的家庭可能还会在院子里给孩子建个秋千或蹦床,甚至院子大的有可以让孩子爬上爬下的娱乐设施。

说实话,这种house如果是新建的还好,像是我以前住的那间基本上是我的爷爷奶奶辈的年纪,里面其实是比较简陋的,隔音效果也很不好。但是相比楼房,house胜在空间大,而且有个可以自由支配的院子。如果是一家人住,把房子翻修翻修,再把院子好好打理打理,其实住在一个house里的生活还是非常惬意的。
另外这些house因为在郊外,周围的绿化往往都做得特别好。春天的时候百花齐放,秋天的时候落叶纷纷,随着四季变幻的大自然带给生活很多诗意的色彩。除此之外,还有四处溜达的狐狸、爬上爬下的松鼠、一闪而过的小鹿、夜晚草坪上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这些对于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独特的生活体验。
当然,这份生活体验里还包括早晨醒来发现地上趴着一只手掌大的蜘蛛……╥﹏╥

总而言之,可能是因为这些经历,我对未来自己生活环境的预想好像发生了一些改变。我现在有点儿想去北京郊区找个依山傍水但是快递能到的地方,买个带院子的house(不要问我钱从哪儿来 ╥﹏╥)。平日里亲近自然隐居山林,想热闹一下的时候再驱车进城享受繁华。
不过从另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我意识到美国的郊区会给我比较好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其基础设施及发达程度和城市的差距并不大。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郊区甚至比城里更为安全、干净和整洁,人口素质也比城里的居民要高一些。
虽然我知道现在很多中国农村的条件比以前已经进步了许多,但是总的来说,在中国如果说起“郊区”或是“乡下”,总给人一种尘土飞扬、贫瘠落后的印象。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城乡差距能够再进一步缩小,可能很多城市里的人也会像我一样考虑搬到郊区生活。
Part 3
国族身份的“再认同”
回想我来美国之前,虽然我也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也认同中华文化,但是那种认知和认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本能,好像生来就该如此。
来美国学习生活的四年,某种程度上使我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世界公民 (world citizen)。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的我可以跳脱出“中国人”这个身份,来重新审视中国和其它国家以及中华文化和其它文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重新审视,有一段时间,我意识到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因为我并不能跟别人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中华文化是这样的。与此同时,我又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
现在回头看那一段比较混沌的时期,其实那时候的自己是站在了一个自我认同的十字路口。
带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惑,我开始通过一些节目和书籍来更多地了解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等。在这个增进了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对中西方国家的体系、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更为理性的认知。
带着这些认知,我来到了下一个阶段——比较。我扪心自问,我到底更喜欢哪一种体系、到底更认同哪一种价值观、到底更想追随和继承那一种文化。有些价值观和文化可能是可以同时存在互相融合的,有些却是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的。我喜欢的到底是可以融合的还是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这些都是我曾思考过的问题。
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这两年的外部环境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不管是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挑战,还是国家之间的角力与摩擦,这两年总在频繁地见证历史。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正好给了我更多的契机去深入考察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最终我的感觉是我更认同的还是中国的这一套价值体系以及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哲学观。当然,我也认为西方文化中有一些部分很值得借鉴,但是总的来说我感觉我更愿意当一个中国人,更愿意继承中华文化。
与出国之前的潜移默化不同,现在我对于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再认同是一种经过了了解和比较之后做出的理智的选择。这种由对事实的了解和比较而来的理智选择,相比潜移默化的认同来说,少了一些盲目和偏激,多了一些包容和开放。也正因为经历了“了解事实”和“多方对比”的过程,所做出的选择会成为我三观中更为坚固的部分。

从感性一些的角度来说,在国内的时候大家会有很多机会看到国旗、听到国歌,周围也都是中国人。这种环境下,“中国人”或是“中华民族”的这个特征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大多数人也不会太多地去在意。
但是身处异国他乡,当我再看到五星红旗、当我再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我真的感受到我与这些符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有着看不见的内在联结和根植在内心深处的归属感。这种强烈的联结和归属感,有时候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
Part 4
总结
就要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地方,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舍的。我想我会怀念我舒适温暖的小房间,会怀念漫天的绚烂晚霞,会怀念飙过车的高速路,会怀念很多独一无二、只会在美国发生的经历……其实在美国生活确实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之后我也会再写一篇文章来与大家聊聊比较接地气的生活经历。
不过虽然我人即将离开,我还会保留我现在的工作(感谢老板们的信任!!!)。能在工作上保持国际化的环境,在生活上享受国内的便利和舒适,这使我感到非常非常幸运。
总的来说,在美国的四年虽然有过很多烦恼和迷茫,但是站在现在这一刻回头看,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与刚来美国时的自己相比,变得更自信、更理智、更淡然,最重要的是,更有国际视野和思想高度。除此之外,四年里我还遇到了几个亦师亦友的前辈,他们给了我很多事业和人生方向上的帮助和指导,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江湖路远,但好在来日方长。
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希望世界人民和谐相处。我相信我总会有机会再回来看看,看看这个承载了我许许多多回忆的地方。
再会了,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