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还富裕,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到底什么样?| Less Crowded, More Wealthy: What Is Life Really Like for Americans?

最近隔离生活实在是滋润,让我都有些乐不思蜀了。本周隔离结束回京之后,下周再与大家分享我的完整的隔离生活。

本文中,我将主要通过地广人稀和经济发达这两个切入点,向大家介绍我在美国生活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碍于篇幅,还有很多我想要分享的细节没有涵盖在本文中,包括民众的素质、don’t judge的思想、贫富差距、复杂的税法及医疗系统、文化的熔炉vs文化的调色盘等等,看来只能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了。

与中国一样,美国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南方北方、东西海岸等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仅仅是基于个人生活经历的一家之言,无关好坏对错,仅供大家参考。

Part 1

地广人稀

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只相差大约30万平方公里,中国却拥有比美国多三倍还要多的人口。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截止2017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4.3人/平方公里,而美国的人口密度仅为35.6人/平方公里。

“地广人稀”这个特点不仅仅是统计意义上的,真正在美国生活,很多时候能切实感受到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公交车和地铁都会有空座。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美国人没有“抢座”的概念,不会车一来大家就蜂拥而上。反而大多数人都会形成默契,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不紧不慢地上车。另外大多数像是商场、景区等公共场所,想要找到一个休息的座位一般不难。

当然,“地广人稀”这个概念在像是纽约市中心这种熙熙攘攘的繁华地带也是不存在的。在曼哈顿吃饭也是需要排队拿号等位的,和国内相差无几。不过这种区域在美国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并非典型现象。

学校商学院楼下的小餐厅,永远不愁找不到位子

除此之外,人少导致每个人可以占有的空间就大一些。长期以往,美国人习惯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比国内远一些,不熟的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也会少一些。美国人总会说每个人身体外围都有一个bubble(气泡)罩着,其实就是对人与人的距离比较生动的比喻。

在美国,如果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公共场所不小心碰到别人,一般都会脱口而出”sorry”。而生活在中国,尤其是拥挤的大城市,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有默契地彼此忽略,因为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也难以避免。

另外,由于人少,即使是非常有名的景区(尤其是偏远的自然景区)人也比中国要少很多。所以虽然美国的景色可能并没有比祖国的大好山河更胜一筹,但是得益于人少、商业化程度低,个人感觉旅游体验是大大好过国内的。

Grand Canyon大峡谷,登上最高处居然都没有围栏,一个不小心真的可能掉下去……
黄石公园一景——Old Faithful老忠实温泉,周边几乎没人,也没有太多商业化的痕迹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人少有时候会让人的安全感略微降低。尤其是如果住在城市外围或是郊区,一般路上行人极少。所以如果天黑之后自己一个人走在马路上就会感觉毛毛的,而这时如果马路上还有另一个人向你迎面走来,那真的全身雷达都会开始运作,整个人都会变得很警觉,直到两个人擦肩而过。

Part 2

经济发达

说到经济发达,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有多个指标,在此我们简单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理性理解一下:截止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03万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为6.53万,是中国的五倍多。

在这种经济发达程度之下,美国的低端工业几乎都外移至中国或是东南亚国家,本国则保留了高端的高利润产业。而对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美国的天气和空气质量确实不错,因为工业污染相较发展中国家来说少很多,环保政策也相对严格。

其实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是很多国家的必经之路,其中也包括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洛杉矶、匹兹堡等城市也同样经历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天。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以及正好赶上产业链全球化的浪潮,才有了今天美国的好天气。

这种天气时阳光的光线很强,出门需要戴帽子或者墨镜
手机拍摄的,完全没有ps过的朝霞

说回经济发达,不得不提到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在美国吃饭很难不胖,因为量足够大、肉也足够多。虽然说在口味和种类上肯定是中国的餐馆更胜一筹,但是我初到美国时在外吃饭感觉美国人真的是实诚,给得特多特实在。

我记得最开始在学校的Panda Express(一家中餐快餐连锁店)吃一份plate(两个菜加一份主食)真的很勉强,每次吃完都感觉吃多了。但是后来慢慢习惯了他们的分量,有时候吃完一份plate还能再吃点儿饭后甜点……

Panda Express最典型的plate套餐,两个菜加一个主食

除此之外,美国的经济发达使得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人有很多的不同。总体来说,也许不至于是浪费,但是至少是更为铺张。

美国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其汽车拥有率为80%(中国大约为20%)。除非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要不然大多数人都靠私家车出行。在美国的大多数地区,公交系统极为不发达,没有车相当于没有腿。

我们有时候会在网上看到大冬天穿短袖的老美,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在美国,如果有车,几乎可以把自己和室外温度隔绝,没有风吹日晒也感受不到春夏秋冬。因为很多人会从室内到车里,下车又马上钻进室内,无缝衔接。

摄于2019年华盛顿市区,立交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说到美国的室内,不得不说室内温度低得好像在美国开空调不要钱一样。

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是夏天,穿着短袖短裤去超市,真的把我冻坏了,尤其是走到冷冻区的时候。包括坐校车或是公交车,在很长时间里我都需要在夏天带一个长袖外套才能愉快地乘车。另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凉到牙能给冻掉的感觉,总要放一会儿才能喝。

不过我观察美国人大多数比中国人抗冻,而我在美国呆过几年后,也感觉到自己的体质有所变化。比如我后来穿短袖短裤去超市乘公交也不再觉得冷了,另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我也不觉得很凉,可以直接一口闷了。所以事实证明环境不同,人的体质真的可以有所改变。

Part 3

一些思考

说了这么多在美国生活的细节,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给我的冲击最大的细节却是我在登上纽约的帝国大厦时,了解到这座超过100层楼的摩天大厦竟然竣工于1931年。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931年,中国正经历标志着八年抗战的开端的“九一八事变”,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还在风雨飘摇之中。而此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已经了登上这座百层高的摩天大楼,俯瞰整个世界。

摄于2019年,从帝国大厦俯瞰纽约曼哈顿的夜景。1931年的曼哈顿也许还没有如此繁华,但是那时的美国人已经能站在这个高度极目远眺

这种对比让我理解了老一代人所谓的“美国梦”——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其发达程度和所代表的价值,确实值得很多人心驰神往。那时候的美国先进发达、自由平等、充满希望。所以很多中国人背井离乡,怀揣着憧憬和梦想远渡重洋,想要在那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感到幸运,幸运自己生在了如今这个时代——在二十世纪之后,迅速崛起的中国给了中国人正视自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底气,以及敢于做我们自己的“中国梦”的自信。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能想到的是爱好和平、多元包容以及共同发展。

我们不靠战争掠夺财富,我们信奉“和而不同”,我们期待全人类共同富裕。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有中国梦,希望每个中国梦都能得以实现。

Posted In , ,